早年
那是1838年,巴巴贾玛辛吉出生于旁遮普格达斯坡(Gurdaspur)区的古曼(Ghuman)村一个虔诚的锡克修炼者家庭。古曼就像当地的其他村庄一样,如果要说出它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间名为「德拉巴巴纳姆德夫」的寺庙,那是纪念大圣者纳姆德夫(Nam Dev) 的庙,许多世纪前,纳姆德夫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天。传说当这位圣者来到村里,想进去当地寺庙内祈祷时,人们拒绝了他,因为他是一位贱民(无种 性),他没有被难住,走过去坐在后墙的外边,很快就进入了三摩地。上主对祂徒弟受到的侮辱很不高兴,就把寺庙的门面转过来朝着纳姆德夫坐的地方,所有的僧 众和婆罗门都跑到纳姆德夫的脚下请求宽恕。据说从那天起,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叫古曼,旁遮普语就是「转过来」的意思。村民们来到这个寺庙供养,许多云游的萨 度也常去那儿朝拜这位大圣人。
贾玛的父母白九德辛和毕毕达雅考儿,是经常的访客,母亲在那儿时,还经常祈祷希望得个圣子。伟大的灵魂很少不宣而至,一天夜里,伟大的纳姆德夫来到毕毕达雅考儿的梦中,告诉她说她的祷告得到了应允;十个月后,贾玛在全家喜气洋洋与欢乐之中诞生。
圣 人的历史就是人朝圣的历史,那是一个灵性上完整,含括无数岁月与数不清生命的故事。最后的开悟看起来可能是突然的,但其准备阶段漫长而艰辛;像佛陀和耶稣 一样,贾玛很小的时候,灵性上就表现得相当早熟。他与父母去巴巴纳姆德夫庙时,不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他坐得很安静、专心;甚至他还是个三岁的小孩时,就能 重复许多在听道时听到的诗句,村人们对他的奇才感到惊讶。不久他便得到了个绰号「巴尔萨度」(Bal-Sadu)或「孩童圣人」,对他赞赏的村民极力劝说他的父母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贾玛五岁时,博学的吠陀学者白慨姆达斯(BhaiKhem Das)住在附近,就被交给他照管;当时印度的教育目的不在于找职业,以研读经典作为基础的智力上与灵性上的锻练为主。这位幼小的孩童,对经典显示出天资颖悟,很快就掌握了古鲁沐其(Gurmukhi古鲁的话语)的手稿;一年之内,他已经仔细阅读了「潘吉格兰迪」(PunjGranthi)或锡克教的五部基本经典,包括「贾布吉」(JapJi),「苏克曼尼萨希」(Sukhmani Sahib)和「拉绕拉斯」(RahoRas);又过了六个月,他对这些灵性宝库中的关键段落已能心领神会,七岁时,他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帕迪」(pathi),即能以曲调的方式吟咏经文专业的精通熟练者;接下来的一年,他研究了锡克教最后几位古鲁编纂的经典「达萨格兰」(DasamGranth)。
贾玛非常尊敬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对于他的用功与快速的进步极为欣喜;他俩会长时间待在一起,而这位少年会非常专心的聆听白慨姆达斯的讲话。他对知识的渴望没能获得满足,阅读经典只能更激起他进一步的想象力。
一 天,他拿起了「贾布吉」,开始吟咏第二十首诗歌,吟咏完毕,他转向他的老师,问他:「先生,拿纳克曾提到『纳姆』说:『一颗被罪恶玷污的心,只能借着与纳 姆联系才可以洗涤干净。』所有其他的圣人在『格兰萨希』其它地方也有这样的赞歌提到纳姆,『纳姆』是什么意思?」。慨姆达斯被学生好问的精神与分辨力所感 动,但是却不能让他领悟此问题,因为他本人并不精熟「纳姆」的秘密。
过 了一天,白九德辛眼看儿子已八岁,大到可以帮他了,就以传统的礼节奉上一枚银币和棕榈树糖来到他的古鲁那儿。他把供养放在古鲁脚下之后,表明他想让贾玛停 止学习,好让他照管他的羊群。慨姆达斯没有反对。「他是你儿子,你可以照你的意思做最好的安排。」可是,这位未成年的年轻人不那么简单的让自己离去,贾玛 对他许下诺言说:「先生!我会整个白天为我父亲工作,但晚上我一定会到你这儿继续学习。」
贾玛信守了他的诺言,他与这位博学的老师保持没有间断的联系,慨姆达斯为他的恒心毅力与诚心而骄傲,不久就为贾玛印心,传授慨姆达斯自己所修的Sohang的 念法。这个男孩在天破晓前很早就起床,洗澡,读经,打坐,然后赶着羊儿到野外去,他的年轻朋友们很快发现羊儿在草地吃草时,他并不四处走动闲逛,无所事事 的看着,而是读经和诵念神圣的经文,而且经常盘腿打坐。太阳下山时,他就带着羊群回家,喝点奶,吃点东西,然后就直奔他的古鲁那儿。在那儿他很专心的坐 着,学习如何读经与诠释经典,等他精通了「格兰萨希」后,在九岁时,他开始印地语和印度教经文的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会去纳姆德夫寺,一直到深夜才回家。 他经常在晚上出去打坐时,会坐下,然后沉浸在静坐中,因为如此的沉浸其中,有一次他出去一整晚,他的父母在村子里找遍了,也没有找着。他如此密集的用功并 非没有收获,有一次,这位男孩告诉他的老师,他能看到内在的星星与月亮,并瞥见内在的光 - 神秘的灵魂的第一个灵性体验。
尽管白久德辛对大儿子非世俗的方式大为不满,即使他是个有宗教意向的人,但他看到儿子转成为一位弃世的人,他还是不太高兴。贾玛渐渐长大,可是对家庭事务并没显出任何的兴趣,恰恰相反,他不仅花大量时间阅读经典,练习灵性的萨德纳(sadhnas), 以及去探望他的老师白慨姆达斯,而且长时间的与来到纳姆德夫庙礼拜的萨度与神圣的人为伍。他的父亲希望能遏止儿子的过度的宗教倾向,他想最好把他送走,让 他与古曼及来访的僧人分开;因此,在他十一岁零八个月的时候,贾玛和他的羊群一起被送到两个姐姐中的其中一位叫毕毕塔波(BibiTabo)的家里,那位姐姐住在萨斯雅拉(Sathyyala)村。
在他姐姐那儿,贾玛继续他宗教的修行和牧羊的老规矩。许多个月在平淡无事中过去了,然后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时遇到一个刚来此村的瑜奇(yogi)。 他很高兴看到这位神圣的人出现,他尊敬的礼拜,挤了羊奶,把奶供养给这位瑜奇。这个身着橘色衣服的人,被这个少年的虔诚所感动,就开始问他;贾玛告诉他自 己所读过的经典,以及经典在内边激发他对开悟的强烈渴望;这位萨度对他的诉说感到很高兴,并并且愿意训练他,他坦白的告诉贾玛,关于「纳姆」的秘密他几乎 不得而知,不过他愿意将自己所修的毫无保留的传授出去。因此第二天依照得到的指示,贾玛什么也没吃,前往他这位新发现的向导,接受印心。这位瑜奇精通普拉 纳雅玛(Pranayama),就将其秘密教授给他这位年少弟子。
找 到了灵性上的向导以后,贾玛又从世间消失了。任何事情强度一旦大大增加,那么以往他对家庭束缚与世俗事务神圣的漠视就又回来了。他常常一口气打坐三个小 时,这位瑜奇对他的诚心很高兴,继续住在村子里,贾玛也更常被看到他在这位瑜奇身边。这些发进展引起了他姐姐极大的关注,最终焦虑促使她传话给她的父亲, 带走这个男孩。白久德辛很快就赶到,并且命令儿子回家。父子俩第二天一早就上路回家,但在他们就要离开村子时,贾玛两眼被泪水婆娑,请求他父亲允许他与这 个瑜奇见最后一面,然后与他道别,他父亲同意了,这位男孩带着鲜羊奶当供品,很快速的跑到他的导师那儿。他伤心的述说他父亲为何而来,以及当天他们就要离 开的事,瑜奇笑了笑,并且祝福他,吩咐他要高兴起来,他说:「像以前一样的在家继续你的萨德纳,一切都会好的,有一天我会在那儿见到你的。」
贾 玛在古曼又恢复了与白慨姆达斯的联系,如往昔一样迎接来访的萨度。现在他十四岁了,他继续以高昂的热情练习他所学到的萨德纳,但不久他开始渴望更多,他所 精通的瑜珈修行不能满足他,研读「格兰萨希」后,他确信一定有一种高等的真实存在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获得。随着在修行路上的进展,他越来越脱离这世界。 他注意到所有关于五种用言语表达的「沃德」(WORD),即潘趣夏白德(PanchShabd)的深奥暗示与参考文献都能在锡克经典中找到,他不断反复深思,请教每一位新遇到的瑜奇或萨度,看他们能否向他作出解释,然而,一切都徒劳无用。
在 他摸索的这段期间,他和家人经历了丧亲之痛;当他父亲生病而去世时,他还不满十四岁;全家深受悲恸的打击,但是贾玛在灵性上的锻练起了盾牌般的保护作用, 他引用经典安慰母亲与两个弟弟,阻止了所有的哀伤与悲恸;如果灵魂不死,如果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愿,那么我们还哀悼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