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man body is a holy book of God. Study it! Search it! Those who rose above the plane of senses and realized themselves, they realized God. This is the highest ideal of all.

Sant Kirpal Singh

第二篇 巴巴吉–一段简短的传记 – 早年


早年
那是1838年,巴巴贾玛辛吉出生于旁遮普格达斯坡(Gurdaspur)区的古曼(Ghuman)村一个虔诚的锡克修炼者家庭。古曼就像当地的其他村庄一样,如果要说出它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间名为「德拉巴巴纳姆德夫」的寺庙,那是纪念大圣者纳姆德夫(Nam Dev) 的庙,许多世纪前,纳姆德夫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天。传说当这位圣者来到村里,想进去当地寺庙内祈祷时,人们拒绝了他,因为他是一位贱民(无种 性),他没有被难住,走过去坐在后墙的外边,很快就进入了三摩地。上主对祂徒弟受到的侮辱很不高兴,就把寺庙的门面转过来朝着纳姆德夫坐的地方,所有的僧 众和婆罗门都跑到纳姆德夫的脚下请求宽恕。据说从那天起,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叫古曼,旁遮普语就是「转过来」的意思。村民们来到这个寺庙供养,许多云游的萨 度也常去那儿朝拜这位大圣人。

贾玛的父母白九德辛和毕毕达雅考儿,是经常的访客,母亲在那儿时,还经常祈祷希望得个圣子。伟大的灵魂很少不宣而至,一天夜里,伟大的纳姆德夫来到毕毕达雅考儿的梦中,告诉她说她的祷告得到了应允;十个月后,贾玛在全家喜气洋洋与欢乐之中诞生。

圣 人的历史就是人朝圣的历史,那是一个灵性上完整,含括无数岁月与数不清生命的故事。最后的开悟看起来可能是突然的,但其准备阶段漫长而艰辛;像佛陀和耶稣 一样,贾玛很小的时候,灵性上就表现得相当早熟。他与父母去巴巴纳姆德夫庙时,不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他坐得很安静、专心;甚至他还是个三岁的小孩时,就能 重复许多在听道时听到的诗句,村人们对他的奇才感到惊讶。不久他便得到了个绰号「巴尔萨度」(Bal-Sadu)或「孩童圣人」,对他赞赏的村民极力劝说他的父母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贾玛五岁时,博学的吠陀学者白慨姆达斯(BhaiKhem Das)住在附近,就被交给他照管;当时印度的教育目的不在于找职业,以研读经典作为基础的智力上与灵性上的锻练为主。这位幼小的孩童,对经典显示出天资颖悟,很快就掌握了古鲁沐其(Gurmukhi古鲁的话语)的手稿;一年之内,他已经仔细阅读了「潘吉格兰迪」(PunjGranthi)或锡克教的五部基本经典,包括「贾布吉」(JapJi),「苏克曼尼萨希」(Sukhmani Sahib)和「拉绕拉斯」(RahoRas);又过了六个月,他对这些灵性宝库中的关键段落已能心领神会,七岁时,他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帕迪」(pathi),即能以曲调的方式吟咏经文专业的精通熟练者;接下来的一年,他研究了锡克教最后几位古鲁编纂的经典「达萨格兰」(DasamGranth)。

贾玛非常尊敬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对于他的用功与快速的进步极为欣喜;他俩会长时间待在一起,而这位少年会非常专心的聆听白慨姆达斯的讲话。他对知识的渴望没能获得满足,阅读经典只能更激起他进一步的想象力。

一 天,他拿起了「贾布吉」,开始吟咏第二十首诗歌,吟咏完毕,他转向他的老师,问他:「先生,拿纳克曾提到『纳姆』说:『一颗被罪恶玷污的心,只能借着与纳 姆联系才可以洗涤干净。』所有其他的圣人在『格兰萨希』其它地方也有这样的赞歌提到纳姆,『纳姆』是什么意思?」。慨姆达斯被学生好问的精神与分辨力所感 动,但是却不能让他领悟此问题,因为他本人并不精熟「纳姆」的秘密。

过 了一天,白九德辛眼看儿子已八岁,大到可以帮他了,就以传统的礼节奉上一枚银币和棕榈树糖来到他的古鲁那儿。他把供养放在古鲁脚下之后,表明他想让贾玛停 止学习,好让他照管他的羊群。慨姆达斯没有反对。「他是你儿子,你可以照你的意思做最好的安排。」可是,这位未成年的年轻人不那么简单的让自己离去,贾玛 对他许下诺言说:「先生!我会整个白天为我父亲工作,但晚上我一定会到你这儿继续学习。」

贾玛信守了他的诺言,他与这位博学的老师保持没有间断的联系,慨姆达斯为他的恒心毅力与诚心而骄傲,不久就为贾玛印心,传授慨姆达斯自己所修的Sohang的 念法。这个男孩在天破晓前很早就起床,洗澡,读经,打坐,然后赶着羊儿到野外去,他的年轻朋友们很快发现羊儿在草地吃草时,他并不四处走动闲逛,无所事事 的看着,而是读经和诵念神圣的经文,而且经常盘腿打坐。太阳下山时,他就带着羊群回家,喝点奶,吃点东西,然后就直奔他的古鲁那儿。在那儿他很专心的坐 着,学习如何读经与诠释经典,等他精通了「格兰萨希」后,在九岁时,他开始印地语和印度教经文的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会去纳姆德夫寺,一直到深夜才回家。 他经常在晚上出去打坐时,会坐下,然后沉浸在静坐中,因为如此的沉浸其中,有一次他出去一整晚,他的父母在村子里找遍了,也没有找着。他如此密集的用功并 非没有收获,有一次,这位男孩告诉他的老师,他能看到内在的星星与月亮,并瞥见内在的光 - 神秘的灵魂的第一个灵性体验。

尽管白久德辛对大儿子非世俗的方式大为不满,即使他是个有宗教意向的人,但他看到儿子转成为一位弃世的人,他还是不太高兴。贾玛渐渐长大,可是对家庭事务并没显出任何的兴趣,恰恰相反,他不仅花大量时间阅读经典,练习灵性的萨德纳(sadhnas), 以及去探望他的老师白慨姆达斯,而且长时间的与来到纳姆德夫庙礼拜的萨度与神圣的人为伍。他的父亲希望能遏止儿子的过度的宗教倾向,他想最好把他送走,让 他与古曼及来访的僧人分开;因此,在他十一岁零八个月的时候,贾玛和他的羊群一起被送到两个姐姐中的其中一位叫毕毕塔波(BibiTabo)的家里,那位姐姐住在萨斯雅拉(Sathyyala)村。

在他姐姐那儿,贾玛继续他宗教的修行和牧羊的老规矩。许多个月在平淡无事中过去了,然后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时遇到一个刚来此村的瑜奇(yogi)。 他很高兴看到这位神圣的人出现,他尊敬的礼拜,挤了羊奶,把奶供养给这位瑜奇。这个身着橘色衣服的人,被这个少年的虔诚所感动,就开始问他;贾玛告诉他自 己所读过的经典,以及经典在内边激发他对开悟的强烈渴望;这位萨度对他的诉说感到很高兴,并并且愿意训练他,他坦白的告诉贾玛,关于「纳姆」的秘密他几乎 不得而知,不过他愿意将自己所修的毫无保留的传授出去。因此第二天依照得到的指示,贾玛什么也没吃,前往他这位新发现的向导,接受印心。这位瑜奇精通普拉 纳雅玛(Pranayama),就将其秘密教授给他这位年少弟子。

找 到了灵性上的向导以后,贾玛又从世间消失了。任何事情强度一旦大大增加,那么以往他对家庭束缚与世俗事务神圣的漠视就又回来了。他常常一口气打坐三个小 时,这位瑜奇对他的诚心很高兴,继续住在村子里,贾玛也更常被看到他在这位瑜奇身边。这些发进展引起了他姐姐极大的关注,最终焦虑促使她传话给她的父亲, 带走这个男孩。白久德辛很快就赶到,并且命令儿子回家。父子俩第二天一早就上路回家,但在他们就要离开村子时,贾玛两眼被泪水婆娑,请求他父亲允许他与这 个瑜奇见最后一面,然后与他道别,他父亲同意了,这位男孩带着鲜羊奶当供品,很快速的跑到他的导师那儿。他伤心的述说他父亲为何而来,以及当天他们就要离 开的事,瑜奇笑了笑,并且祝福他,吩咐他要高兴起来,他说:「像以前一样的在家继续你的萨德纳,一切都会好的,有一天我会在那儿见到你的。」

贾 玛在古曼又恢复了与白慨姆达斯的联系,如往昔一样迎接来访的萨度。现在他十四岁了,他继续以高昂的热情练习他所学到的萨德纳,但不久他开始渴望更多,他所 精通的瑜珈修行不能满足他,研读「格兰萨希」后,他确信一定有一种高等的真实存在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获得。随着在修行路上的进展,他越来越脱离这世界。 他注意到所有关于五种用言语表达的「沃德」(WORD),即潘趣夏白德(PanchShabd)的深奥暗示与参考文献都能在锡克经典中找到,他不断反复深思,请教每一位新遇到的瑜奇或萨度,看他们能否向他作出解释,然而,一切都徒劳无用。

在 他摸索的这段期间,他和家人经历了丧亲之痛;当他父亲生病而去世时,他还不满十四岁;全家深受悲恸的打击,但是贾玛在灵性上的锻练起了盾牌般的保护作用, 他引用经典安慰母亲与两个弟弟,阻止了所有的哀伤与悲恸;如果灵魂不死,如果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愿,那么我们还哀悼什么呢?

 

调试信息

会话(Session)

总体信息

内存使用情况

数据库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