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man body is a holy book of God. Study it! Search it! Those who rose above the plane of senses and realized themselves, they realized God. This is the highest ideal of all.

Sant Kirpal Singh

第二篇 巴巴吉–一段簡短的傳記 – 早年


早年
那是1838年,巴巴賈瑪辛吉出生於旁遮普格達斯坡(Gurdaspur)區的古曼(Ghuman)村一個虔誠的錫克修鍊者家庭。古曼就像當地的其它村莊一樣,如果要說出它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間名為「德拉巴巴納姆德夫的寺廟,那是紀念大聖者納姆德夫(Nam Dev)的廟,許多世紀前,納姆德夫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傳說當這位聖者來到村裡,想進去當地寺廟內祈禱時,人們拒絕了他,因為他是一位賤民(無種性),他沒有被難住,走過去坐在後牆的外邊,很快就進入了三摩地。上主對祂徒弟受到的侮辱很不高興,就把寺廟的門面轉過來朝著納姆德夫坐的地方,所有的僧眾和婆羅門都跑到納姆德夫的腳下請求寬恕。據說從那天起,這個村莊的名字就叫古曼,旁遮普語就是轉過來的意思。村民們來到這個寺廟供養,許多雲遊的薩度也常去那兒朝拜這位大聖人。

賈瑪的父母白九德辛和畢畢達雅考兒,是經常的訪客,母親在那兒時,還經常祈禱希望得個聖子。偉大的靈魂很少不宣而至,一天夜裡,偉大的納姆德夫來到畢畢達雅考兒的夢中,告訴她說她的禱告得到了應允;十個月後,賈瑪在全家喜氣洋洋與歡樂之中誕生。

聖人的歷史就是人朝聖的歷史,那是一個靈性上完整,含括無數歲月與數不清生命的故事。最後的開悟看起來可能是突然的,但其準備階段漫長而艱辛;像佛陀和耶穌一樣,賈瑪很小的時候,靈性上就表現得相當早熟。他與父母去巴巴納姆德夫廟時,不像其他同齡的孩子,他坐得很安靜、專心;甚至他還是個三歲的小孩時,就能重複許多在聽道時聽到的詩句,村人們對他的奇才感到驚訝。不久他便得到了個綽號巴爾薩度Bal-Sadu)或孩童聖人對他讚賞的村民極力勸說他的父母給他接受教育的機會。
  因此賈瑪五歲時,博學的吠陀學者白慨姆達斯(BhaiKhem Das)住在附近,就被交給他照管;當時印度的教育目的不在於找職業,以研讀經典作為基礎的智力上與靈性上的鍛練為主。這位幼小的孩童,對經典顯示出天資穎悟,很快就掌握了古魯沐其(Gurmukhi古魯的話語)的手稿;一年之內,他已經仔細閱讀了潘吉格蘭迪PunjGranthi)或錫克教的五部基本經典,包括賈布吉JapJi),蘇克曼尼薩希Sukhmani Sahib)和拉繞拉斯RahoRas);又過了六個月,他對這些靈性寶庫中的關鍵段落已能心領神會,七歲時,他已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帕迪pathi),即能以曲調的方式專業而精熟的吟詠經文者;接下來的一年,他研究了錫克教最後幾位古魯編纂的經典達薩格蘭Dasam Granth)。

賈瑪非常尊敬他的老師,他的老師對於他的用功與快速的進步極為欣喜;他倆會長時間待在一起,而這位少年會非常專心的聆聽白慨姆達斯的講話。他對知識的渴望沒能獲得滿足,閱讀經典只能更激起他進一步的想像力。

一天,他拿起了賈布吉,開始吟詠第二十首詩歌,吟詠完畢,他轉向他的老師,問他:先生,拿納克曾提到納姆說:一顆被罪惡玷污的心,只能藉著與納姆聯繫才可以洗滌乾淨。所有其他的聖人在格蘭薩希』其它地方也有這樣的讚歌提到『納姆』『納姆』是什麼意思?慨姆達斯被學生好問的精神與分辨力所感動,但是卻不能讓他領悟此問題,因為他本人並不精熟納姆的秘密。
  過了一天,白九德辛眼看兒子已八歲,大到可以幫他了,就以傳統的禮節奉上一枚銀幣和棕櫚樹糖來到他的古魯那兒。他把供養放在古魯腳下之後,表明他想讓賈瑪停止學習,好讓他照管他的羊群,慨姆達斯沒有反對,他是你兒子,你可以照你的意思做最好的安排。可是,這位未成年的年輕人不那麼簡單的讓自己離去,賈瑪對他許下諾言說:先生!我會整個白天為我父親工作,但晚上我一定會到你這兒繼續學習。

賈瑪信守了他的諾言,他與這位博學的老師保持沒有間斷的聯繫,慨姆達斯為他的恆心毅力與誠心而驕傲,不久就為賈瑪印心,傳授慨姆達斯自己所修的Sohang念法。這個男孩在天破曉前很早就起床,洗澡,讀經,打坐,然後趕著羊兒到野外去,他的年輕朋友們很快發現羊兒在草地吃草時,他並不四處走動閒逛,無所事事的看著,而是讀經和誦唸神聖的經文,而且經常盤腿打坐。太陽下山時,他就帶著羊群回家,喝點奶,吃點東西,然後就直奔他的古魯那兒。在那兒他很專心的坐著,學習如何讀經與詮釋經典,等他精通了格蘭薩希後,在九歲時,他開始印地語和印度教經文的學習;學習結束後,他會去納姆德夫寺,一直到深夜才回家。他經常在晚上出去打坐時,會坐下,然後沉浸在靜坐中,因為如此的沉浸其中,有一次他出去一整晚,他的父母在村子裡找遍了,也沒有找著。他如此密集的用功並非沒有收穫,有一次,這位男孩告訴他的老師,他能看到內在的星星與月亮,並瞥見內在的光 - 神秘的靈魂的第一個靈性體驗。

儘管白久德對大兒子非世俗的方式大為不滿,即使他是個熱心宗教的人,但他看到兒子轉成為一位棄世的人,他還是不太高興。賈瑪漸漸長大,可是對家庭事務並沒顯出任何的興趣,恰恰相反,他不僅花大量時間閱讀經典,練習靈性的薩德納(sadhnas),以及去探望他的老師白慨姆達斯,而且長時間的與來到納姆德夫廟禮拜的薩度與神聖的人為伍。他的父親希望能遏止兒子的過度的宗教傾向,他想最好把他送走,讓他與古曼及來訪的僧人分開;因此,在他十一歲零八個月的時候,賈瑪和他的羊群一起被送到兩個姐姐中的其中一位叫畢畢塔波(BibiTabo)的家裡,那位姐姐住在薩斯雅拉(Sathyyala)村。

在他姐姐那兒,賈瑪繼續他宗教的修行和牧羊的老規矩。許多個月在平淡無事中過去了,然後有一天,他趕著羊群時遇到一個剛來此村的瑜奇(yogi)。他很高興看到這位神聖的人出現,他尊敬的禮拜,擠了羊奶,把奶供養給這位瑜奇。這個身著橘色衣服的人,被這個少年的虔誠所感動,就開始問他;賈瑪告訴他自己所讀過的經典,以及經典在內邊激發他對開悟的強烈渴望;這位薩度對他的訴說感到很高興,並並且願意訓練他,他坦白的告訴賈瑪,關於納姆的秘密他幾乎不得而知,不過他願意將自己所修的毫無保留的傳授出去。因此第二天依照得到的指示,賈瑪什麼也沒吃,前往他這位新發現的嚮導,接受印心。這位瑜奇精通普拉納雅瑪(Pranayama),就將其秘密教授給他這位年少弟子。

找到了靈性上的嚮導以後,賈瑪又從世間消失了。任何事情強度一旦大大增加,那麼以往他對家庭束縛與世俗事務神聖的漠視就又回來了。他常常一口氣打坐三個小時,這位瑜奇對他的誠心很高興,繼續住在村子裡,賈瑪也更常被看到他在這位瑜奇身邊。這些發進展引起了他姐姐極大的關注,最終焦慮促使她傳話給她的父親,帶走這個男孩。白很快就趕到,並且命令兒子回家。父子倆第二天一早就上路回家,但在他們就要離開村子時,賈瑪兩眼被淚水婆娑,請求他父親允許他與這個瑜奇見最後一面,然後與他道別,他父親同意了,這位男孩帶著鮮羊奶當供品,很快速的跑到他的導師那兒。他傷心的述說他父親為何而來,以及當天他們就要離開的事,瑜奇笑了笑,並且祝福他,吩咐他要高興起來,他說:像以前一樣的在家繼續你的薩德納,一切都會好的,有一天我會在那兒見到你的。

賈瑪在古曼又恢復了與白慨姆達斯的聯繫,如往昔一樣迎接來訪的薩度。現在他十四歲了,他繼續以高昂的熱情練習他所學到的薩德納,但不久他開始渴望更多,他所精通的瑜珈修行不能滿足他,研讀格蘭薩希後,他確信一定有一種高等的真實存在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獲得。隨著在修行路上的進展,他越來越脫離這世界。他注意到所有關於五種用言語表達的沃德WORD),即潘趣夏白德(PanchShabd深奧暗示與參考文獻都能在錫克經典中找到,他不斷反復深思,請教每一位新遇到的瑜奇或薩度,看他們能否向他作出解釋,然而,一切都徒勞無用。

在他摸索的這段期間,他和家人經歷了喪親之痛;當他父親生病而去世時,他還不滿十四歲;全家深受悲慟的打擊,但是賈瑪在靈性上的鍛鍊起了盾牌般的保護作用,他引用經典安慰母親與兩個弟弟,阻止了所有的哀傷與悲慟;如果靈魂不死,如果一切都是上帝的意願,那麼我們還哀悼什麼呢?